LINE的群發訊息即將收費,各企業以LINE所經營的行銷通路、客服溝通管道均嚴陣以待,深怕加重了經營成本。本文將針對LINE收費新制的上線進行討論,分析LINE調整目的、機制,以及各大企業的應對。
本文將就以下架構作討論,
1.LINE的如意算盤
2.LINE 2.0 的調整項目
3.官方帳號經營者的進與退
(一)LINE的如意算盤
2019年,將LINE@ 生活圈、LINE 官方帳號、LINE Business Connect、LINE Customer Connect服務整合,並取名為『 LINE 官方帳號 』。
2020年,更啟用全新官方帳號,同時也調整收費制度,每月的群發訊息將依發送數量來分區段計費,究竟LINE在打什麼如意算盤?
根據Nilson在《LINE 用戶使用行為調查》報告公布的數據,有超過五成用戶表示,封鎖帳號的原因是『訊息太頻繁』與『訊息內容非所需』。
原本LINE理應當得意於,眾多大型企業、各大商家端,均透過LINE通訊平台來進行傳遞訊息、溝通、行銷,活化LINE APP的使用頻率,但在各個官方帳號過於積極經營的情況下,卻進而影響了最根端也是最重要的user體驗。
在長期的經營策略下,持續增加user並保有user永遠是最重要的事,而也隨著市場競爭對手的出現,如telegram、jello、甚至富邦集團內部自行開發通訊軟體 M+,而使LINE更加需嚴正以對的議題是
如何永保user的黏著?如何避免user跳槽?
在注重user的前提之下,同時也需注重在獲利端,於是LINE則進行調整,目的則想解決三件事,
1.提升user於LINE的長期使用體驗
2.擴張LINE平台的使用限制
3.持續發展LINE生態圈變現獲利
(二)LINE 2.0 的調整項目
在LINE2.0的異動上,主要做了兩大項調整
1.「一對多」的群發訊息發送,依據訊息數量而分級計費。
2. 後台功能以及Message API的開放使用。
第一項調整則主要是針對於在提升user於LINE的長期使用體驗上。
多數企業明確將LINE視為顧客的最重要溝通管道,部份用於訊息面的告知,如服務異動、客戶權利異動等,更多且最大宗的則是在行銷面的曝光,積極向加入官方帳號的好友們,推播大量的行銷訴求,得到客戶的重視、吸引消費,獲利。
如上述Nilson調查所公布,過多的雜亂訊息,更使自身客戶深受打擾,進而厭煩,而若user同時是好幾家企業的客戶,排斥感進而更加劇烈,而封鎖官方帳號,甚至避免使用LINE服務,將低於LINE上的黏著度。
為避免造成長期影響,迫使user不用、甚至跳槽,LINE則將吃到飽方案改為以量計價的模式,收費方式改如下,
透過此模式,LINE希望各大企業在經營官方帳號上,能做到『分眾』的手法,也就是同一則訊息只發給有興趣的人,避免掉過度、無謂的訊息打擾,為此LINE透過兩大手法來強制官方帳號的經營方向,第一則是價格面上的驅使,也就是以量計價的收費表,第二則是功能面上的提升,免費開放後台管理服務功能。
在LINE的後台中,可以篩選出行銷訴求要的受眾,LINE很貼心提供Retargeting的兩大受眾篩選,『點擊再行銷』以及『曝光再行銷』。官方帳號經營者也可以以自己邏輯篩選受眾,在1對1的聊天室中貼標自己的客戶族群,或透過上傳名單方式來圈取受眾。
第二項調整則主要是為擴張LINE平台,並加深生態圈經營。
除了透過開放後台服務功能,去除之前平台的付費使用限制,加深平台功能的使用,更重要的是Message API的免費開放。
API的開放,使企業在經營官方帳號(簡稱OA)上更有想像空間,而這些想像空間是可被執行的。OA經營者想在訊息的發送上更符合產品規格需求,想在機器人聊天室上,更人性化的與業務、與自身各大通路接軌。
當企業與bot server所擬定的服務介面、與訊息溝通規格後,則均能透過API串接,將指令丟回LINE platform上,回傳給OA中的好友。
在訊息的種類有多種格式可以串接選擇,在機器人聊天的reply上也能設計客製化,在客戶回應資料的掌握度更能加以留存、分析,最後則是在應用端能應用beacon的功能從虛擬走到實體。
Message API的開放,無疑除了想讓企業在OA經營得更順暢,更黏著住user之外,也透過API的使用,創以LINE為中心的服務生態圈。
(三)官方帳號經營者的進與退
LINE為了長遠經營計畫,雖將平台功能全面性的開放,同步也提供免費Message API的開放,但調整群發訊息的計價模式,仍使企業在經營官方帳號上成本上的負擔,而並非所有人都買單LINE開始收費的調整模式。
在官方帳號的使用者上,我們可簡單區分,個人、小企業、中大企業。
個人與小企業目前則有兩派做法,一派接受LINE 2.0的模式,持續進行優化經營,另一派則是選擇移轉,退出LINE通路的經營。
台灣在通訊軟體的市場上,LINE逐漸有了新興的對手,Jello與Telegram。Jello 依附在第二大支付通路的街口支付上,Telegram則主打免費、永久保存、雲端無上限,藉此吸引消費者,而許多服務功能都是LINE上所沒有的,尤其免費這一項。於是網路興起了LINE的大遷移、你還在用LINE嗎落伍了,等之類的文章。
不過這都過於誇張化了,多數users還是依附在LINE上,且黏著得很深。
這也是為什麼中大型企業,仍選擇持續在LINE進行功能優化、名單優化,甚至更進一步擴大API串接服務功能等。首先,中大型企業的好友數眾多,一時之間難以像個人或小企業那樣進行用戶的搬遷,畢竟一位獲客成本實在價值不菲。第二,使用趨勢與便利均仍強力倚賴在LINE的通路上,小小部分OA經營者退出而使用其他通訊軟體,但user端並不全然買單,user在LINE的倚賴程度似乎無任何的減少跡象。
針對以量計價的新收費方案,如何因應?
精準行銷應該是唯一解。
雖然精準表面上似乎是節省成本的議題,但卻提升了客戶滿意度以及大大提升商品的成交率。
而要做到精準,卻非易事,所有精準的做法、精確的名單均建立在數據之上。數據的留存與可用性是資料庫的最根本,梳理是第二段,快速應用是第三,最後則是長期life cycle的預測。
話雖如此,投入多少來做這件事,如何評斷未來不可預期的成效則是難處。而若僅以考量Current狀態的CLV(Customer lifecycle value),絕對不划算,long term來說,要大於1符合效益的CLV,又是加了多少主觀的假設在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