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螺絲啟字]燦坤是黃色鬼屋還是黃金屋

Ken Chen
7 min readJan 5, 2020

--

燦坤總經理李佳峰接任8個月後提出離職,緊接著董事長與財務長也雙雙辭職,公司高層人事大幅異動,讓筆者好奇起,這曾經掌控3C銷售通路,充滿黃金量的3C龍頭,在應對市場趨勢及內部轉型之路上的困境是什麼?甚至曾是黃金屋的燦坤竟被雜誌戲稱為黃色鬼屋?

本文將就以下架構作討論,
1.趨勢環境的變化,被迫轉型變革
2.第一波的轉型改革
3.第二波李佳峰的策略手段
3.筆者對於經營策略的淺見

(一)趨勢環境的變化,被迫轉型變革

1.電商興起,趨勢轉變

筆者認為在3C通路產業中,黃金死亡交叉的年份為2013年。
我們先從損益看起,
2013年,三大3C通路,燦坤、全國電子、順發,營收均為近10年來的高點,燦坤年度營收將近250億,全國電子則有150億,但至此之後,三大通路營收卻無再有大幅成長,全國電子轉型策略方向正確,營收破150億後,仍穩健,甚至於今年單月份成績超越燦坤,而燦坤自2013年營收持續下滑,近兩年更僅以守住200億為目標。
同年,富邦momo超越200億的門檻,2018年更翻倍成長,全年營收突破400億門檻,達420億。

線下通路與線上電商的一消一長,在損益營收上一清二楚,台灣電商趨勢走的較大陸慢許多,卻也在近幾年逐漸大放異彩。舊有店家逐漸轉向線上經營,新開店家首要市場即是往線上發展,通路的轉型更甚明顯,各自均喊出O2O策略,但策略目標相同,各企業的背景環境因素卻大不同,如何穩固的擬定只符合自家的轉型策略才是關鍵,燦坤也同樣面臨著變革。

2.消費者行為、思考跟著趨勢在變

燦坤名符其實的線下通路,說轉型線上,但線上營收卻也僅佔5%的業績,部分還是刻意導引線上消費的結果。

過去線下通路的優勢在於,消費者能看到實體,能觸摸能試用,更有人員近一步的說明,消費者也習慣於看到實體才購買的消費習慣,對銷售人員的信任度也是關鍵。

隨著網路、電商的興起,現行消費行為模式轉變,也使線下實體通路的優勢不再。第一,過去消費者購物求精確,所以務必到實體店店面試用、比較、聽說名,現行消費者購物求快,線上購物滿足此需求,不需精確,隨著電商物流的完善建置,退貨流程方便,消費者後悔、不喜歡則取消訂單。第二,原線下通路的人員說明也不再為優勢,甚至消費者比店員對於單一貨物的了解程度更多,越多的開箱文、業配文,甚至拍攝影片的使用介紹,讓消費者對於商品的定價、使用、製造,均一目瞭然,全然不需線下通路人員的說明,消費者滿滿也養成去理解商品的比較,而非僅止於價格。

(二)第一波轉型改革

趨勢快速轉變的時代,最害怕的就是市場領先者的後知後覺。
燦坤沒有後知後覺,走得快但還是失敗了。

燦坤相信人的消費習慣,也信任線下通路的優勢,而應對電商的變化,更是積極應對。2011年,當時PChome的網路銷售主要以3C產品為主,燦坤則比同業搶先推出『快8網購』,三年後更推出『快3』,線上訂購線下取貨,幾乎是新零售O2O的領先者,後期考量成本而停止此營運模式。

筆者對於第一波改革歸納兩項重點
1.走得快,卻未堅決

前期快8實屬新零售中的一大成就,包含電商的物流也望塵莫及,更何況當時300家現下的實體通路優勢,幾乎能解決客戶購買的所有疑難雜症,可惜因應電商的策略,未更堅決地走下去。

2.產品主打定位的錯置

近年來資訊產品的熱潮絕對大過一般常用的家電,更何況每一波iphone、新型筆電、甚至電玩的推出,都可顯示市場之大,燦坤鎖定資訊產品,但主競爭對手,全國電子則選擇以毛利率高約10%的家電為主打,全年毛利率一比,經營成效差距就拉開了。

(三)第二波總經理李佳峰的策略手段

在第一波,各零售產業還在線上線下尋求最佳策略,無論是被引導、或主動出擊,在策略上均屬嘗試性的突破。而到了第二波,電商趨勢確立後,反而主打線下零售的企業更能清楚定位出市場位置,如像出版業全力出擊線上電子書,又或如原主打線上的Life8服飾,設立線下店面,全力打造O2O模式重視體驗的客戶服務。

而燦坤,在今年2月引入新世代專業經理人,李佳峰(前台灣小米總經理),這一次期望的是將新零售的概念,小米在台灣成功的經驗複製到這黃色巨人身上。

筆者認為,在現行談新零售,首要強調的是品牌。
小米在台灣無論是產品引入的成功,通路拓展的成功,又或O2O的行銷經營,均建立在品牌之上。此一概念也可以從生活中各大老式品牌看見,飲料業的黑松沙士換全新包裝建立新品牌的市場定位,化妝業的雅詩蘭黛積極以子品牌攻年輕客群,幾乎所有老品牌都在進行轉型運動。

李佳峰認為燦坤黃色老巨人改造的第一動,也是從品牌著手,進而三大策略手段。

手段一:老黃轉型,新品牌新形象

全國電子推出Digital City大型店面,二代店的建置也逐漸上軌道,燦坤首要任務也立即對於品牌形象的重建。對Logo招牌的替換,門市人員衣服的創新,筆者認為這皆屬於治標的轉型,雖快速但卻走不遠,真正治本應是對於店面的明確定位。

手段二:新合作,尋求獨家、獨賣、首賣

零售業的變現公式,營收=流量*轉化率*客單價。
手段二則是根據第一個變因,積極擴大流量,尋求合作夥伴,打起陣營戰,透過獨家、獨賣、首賣的特色,吸引客戶,創造流量。

手段三:電商平台大改版,燦坤電生活TK3C.COM

電商銷售仍為趨勢,線下通路有其優勢,但仍屬吃虧,對於燦坤始終停滯毫無進展的自家電商平台,從名稱、介面、行銷策略,全面進行改版。

(四)筆者對於經營策略的淺見

筆者雖非零售人,僅僅好奇單純觀察零售產業的變化而寫下這篇文。
對於第一二波的轉型改革,筆者認為在第一波當局者迷,誰知道投入物流在之後衍變為大型電商的一大關鍵,成本雖高,但當時燦坤若把物流產業鏈做起來後,說不定現在台灣市場會僅會有一家線上3C電商統領著市場。第二波新零售想法的引入,確實三大手段非常正確均是利箭,但箭的發出仍須射箭者的精準與時機的掌握。

基於一些策略定位與經營想法上,筆者認為有兩項經營關鍵若同時被重視後,更能發揮三大手段的效益。

1.內部老舊員工的學習與照顧

筆者認為,燦坤通路的優勢在於,人員對於商品知識與技術端的成長,但隨著人員老化,更多推層出新的3C商品出現,勢必須強化教育訓練,但我們知道老舊員工部分並非這麼積極向上,如何在品牌、店面轉型,同時讓新進老舊員工的工作得舒服,且發揮最大效益,這是最難的。
而若硬生生將僅將品牌轉型,談了許多新合作首賣3C,但內部人員的訓練不足,員工的無力感,這不僅無法發會手段的功效,甚至造成反效果。

2.電商不是燦坤的強項,優化O2O才是

筆者認為,線上購買3C若要跟現有四大電商打仗,絕非是燦坤的好策略,要記得線下才是燦坤的發源,如同零售通路之王全聯,一開始完全不玩線上,先展店、轉型二代店、新合作產品、新行銷手法、新客群,才導入第三方支付做起錢包,下一步才是做大電商,時機點與策略方向非常明確。

燦坤的狀況也是,現有積極打造電商平台,全新改版燦坤電生活,是該做,但最關鍵點應是擴大線下優勢,琢磨於O2O的轉換的環節中,加深客戶黏著,當流程與規範梳理清晰,改版電商平台則如虎添翼。

世代的交替,市場的輪轉汰換,霎那間才發現原來已沒跟上趨勢潮流,
厲害先知先覺的沒幾個,避免後知後覺,隨時觀察、學習、拋開僵固性思維
企業是如此,工作、生活也是。

--

--

Ken Chen

幻想每一天的開端,都能有閃爍的光將眼簾拉起,旅程中能充滿Ardbeg泥煤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