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over banking的環境下,又增加了三家銀行來瓜分這小眾市場,但不同過往的是,這三家是新穎、無分行據點的純網銀,是大型傳統銀行嚴加看待的純網銀。
在應對網路、技術、API等大趨勢的變化下,台灣也如同國外出現純網銀的金融機構來分食市場,更不論在市場、產品、法規也都緩緩地跟上腳步。Retail Banking變化與競爭極為激烈,似乎可見已將是紅海市場的艱難環境,筆者在下筆前苦思已久,這如同戀人因熟識而分離的害怕心態,因了解純網銀各面向可能的衝擊,因處於大型傳統銀行知其所面對的困境,因而遲遲不敢下筆。
首先這議題的複雜與有趣性,值得將他成為系列文,此系列文將分三部分來談,分享筆者於產業的小小心得及想法
Part1:從客戶視角、使用者體驗做出發
Part2:Retail Banking未來的想像空間
Part3:傳統銀行轉型之路
從客戶視角、使用者體驗做出發
第一部分,筆者打算不以綜觀top down的角度作出發分析,而單純地以在生活會有感的小地方,以客戶思維先來分享所將面對及影響的行為面向。
Banking is not far away, whereas it’s anywhere.
在純網銀出現前,其實我們可以觀察到傳統銀行早已提前面對數位化的未來做因應,分行、ATM、網銀、行銀,step by step的follow著消費者習慣,其目的皆是越來越接近消費者,從分行擴張據點,在各零售場景設立ATM服務消費者,網路、行銀無遠弗屆的服務,使Banking成為名符其實的動詞。
純網銀的利基點,正是又將Banking一詞加入更多優勢與便利,對於消費者來說,銀行所提供服務將打破過往客戶的金融思維,客戶不再是單純要做金融服務為出發點,而主動接觸銀行或被銀行銷售,反過來的是,當客戶於各生活場景中,發現需要金融服務的當下,而被接觸被服務,這也正是純網銀最單純的中心思想,提供金融服務在適當場景合適時機點,對比的是,過去傳統銀行則是以產品思維,以販售推銷產品來接觸消費者。
純網銀相對大型傳統銀行業者,最明顯也讓傳統銀行感到懼怕的優勢即是自場景,綜觀個國家純網銀發展或台灣三家純網銀,皆擁有自家場景擁其流量、客戶,來發現客戶需求,滿足其需求,在純網銀擁此致命武器下,客戶體驗會如何產生驟變,客戶金融行為是否就其改變,以下筆者歸納三大重點
- 不再主動找銀行解決事情,不知不覺金融服務已完成
在傳統銀行的營運模式中,主動接觸客戶成為主要營運思維,因此建設分行、建置銷售部隊、推播產品資訊廣告來探詢客戶意願,在此後消費者有感的將不再是”被”銷售,而是”被”服務。
如同前段提到,純網銀最大優勢在於充滿流量的自身場景,在這場景下,不論是實體全聯零售場景、手機電信服務場景、LINE通訊軟體場景,客戶不因金融服務而依賴並停留在此場景,因而也階段性會出現生活上的金融服務需求,即是生活零售中的金融需求,這也正是零售場景的重要性,而純網銀無分行據點無銷售通路人力,這也將是其營運模式最大的利基點所在。
未來客戶不會主動找銀行解決金融服務,甚至更厭惡被開發需求、被銷售金融服務,而是客戶會無感的完成金融服務,在與朋友聊天、轉帳大額消費時,以行動錢包支付、借了小額貸款、多餘現金投入機器人理財等。 - 自主、便利、速度、體驗將成為關鍵因素
便利與速度,將是未來客戶更為在意的關鍵。現行推廣無現金社會,行動支付的普及,在分帳的痛點上,相對於銀行對銀行APP轉帳需入帳號的限制,透過第三方支付的餘額轉賬或社群好友的紅包發送,大大提升使用者體驗,客戶將黏著於更便利與快速的體驗服務上,此關鍵因素也可從傳統銀行現行競爭的業務上發現,舉例像貸款業務,追求一小時核准、撥貸,讓客戶快速拿到資金,都是在行銷文宣上和客戶溝通的關鍵點。 - 加深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的批判性思考
第三點的發生,筆者認為會是再下下一個階段,當使用者有了對於新金融服務模式的概念並習慣後,使用者將開始對於最適的金融產品服務有了自主意識,加以做批判思考。舉例像,現行仍多數人不願將資金放入第三方支付機構,因仍對於傳統銀行的品牌性有極深的依賴,卻不知在轉帳與生活上的便利性,是傳統銀行不及於新支付機構業者的,甚至更具批判性思考的使用者,會進而比較,並對於各金融機構業者或金融服務平台業者衍生新的使用方式,不論是在意手續費、注重便利性、品牌信賴程度、行為使用習慣上,每個人將有自我的批判性思考而有不同的選擇。
在簡述完以客戶思維出發,三大使用者行為、心態的改變轉變後,可想而知使用者在生活上的金融服務將破除過往走入分行、充滿金融服務斷點、受限框架的觀念,而更注重於使用者需求、使用者所出現的場景。
下一回,我們將直入業務核心,談談純網銀如何對整個Retail Banking面臨衝擊,以及對於零售金融的未來究竟有多大的想像空間。